• 投稿邮箱:fzbl@fzblzz.com
  • 在线编辑QQ:1541328756
法制博览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共青团山西省委

主办单位:共青团山西省委

编辑出版:《法制博览》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4379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188/D

邮发代号:22-80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fzbl@fzblzz.com

在线编辑QQ :1541328756

论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鉴赏 >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0-02-13 阅读数:974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价值归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历代共产党人初心不忘、砥砺奋进的深刻阐述。从哲学高度领悟“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精华,探析这一思想所折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蕴。

关键词:人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122;A8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1-0270-02

作者简介:崔艳龙(1994-),男,汉族,内蒙古锡林浩特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深切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旨

这一思想是以习书记为核心的第五代领导集体在治理国家的政治实践中和传承优良的人民观基础上构筑和发展起来的。第一代中共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立场坚定地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并紧密团结人民大众这一坚实力量获取革命与建设事业胜利的硕果。在奋力扬起改革开放船帆中,邓小平指出要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建设什么样的共产党成为了“三个代表”思想的泉源,江泽民指出中共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同志针对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暴露的“唯GDP主义、见物不见人”等现象因时而进提出科学发展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政党的试金石,也是掌握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与历史逻辑的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作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方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契合、治党治国理念高度一致。历史观上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的命题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思想;我国在新时代下主要矛盾的转向从价值观上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各项工作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中共在方法论上强调群众路线,让人民来检阅评判,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

二、全面掌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含义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形势下的根本目的、动力和价值的鲜明表述,全方位的渗透于五大领域以及治党建军外交等方面,是伟大事业的核心内容。

以人民为中心主要体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新五大经济理念将人民作为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又将发展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第一要务。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首要资源,调动数以亿计的群众创造活力,全面提高发展质量,以更好更多的发展成果回报人民。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打破城乡二元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等,夯实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坚持绿色发展,营造水秀山青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主动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扩大开放范围和深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共创和谐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获得感,增强幸福感,携手并进朝着共同富裕的大道大步迈进。

总书记在政治建设领域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不断完善政治制度体系,保证人民主体地位。将体现人民意志、激发人民活力和保障人民权益作为发展特色民主政治的出发点。丰富多样的民主形式,拓展传统的民主途径,保证人民有序的参与各项政治活动,使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人民积极参政中的作用,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化发展。

文化建设方面要让人民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可能性,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产品。立足于人民大众实际文化需求,关注其文化需要,解决现存文化发展中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不断健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改革文化体制,推进文化惠民利民的基础性工程,为群众提供多样形式、丰富内涵的娱乐活动,倡导人民共创共享大众文化。文艺作品为文化生活提供精神支撑,因此将人民作为导向,把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作为创作的立足点,创作贴近实际生活、不负时代、无愧人民的真情实感的文艺作品。使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书写者、优秀文艺作品的鉴赏家,广大文学艺术者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立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佳作。

以创新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领域重点,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改革丰硕成果,满足人民在社会生活各领域需求,使之获得感大幅上升。始终坚持问题意识,着眼于人民最关切的利益问题,做好做实保障民生的兜底网。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还人民绿色家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加大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城市居民医疗制度,为人民提供舒心放心的医疗服务。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基层,发挥乡村基层组织作用,齐心协力共创共建共治的社会格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体现在生态文明、党建军建、大国外交等多个方面。习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良好是最公平的产品和民生福祉。总书记指出坚持把政治纪律放在党的建设首位,肅清党内贪污腐败严重、奢侈之风盛行的毒瘤,人民群众痛恨的问题正是我们要坚决抵御和纠偏的问题,把我国共产党建设成为永立潮头因势而进、敢于革命朝气焕发的经得住千锤百炼的无产阶级执政党。新的时代号召下我们要打造一支跟党走、打胜仗、作风良的人民军队,坚持高科技强军为和平发展筑起铁壁铜墙,为走向国际舞台中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外交方面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一贯以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勇于在世界难题面前亮剑、敢于分担大国责任的雄狮风范获得国际高度一致的赞同。近年来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理念为世界未来何去何从,怎样发展提供新思路。

三、“以人民为中心”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国化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都是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价值诉求。以什么人为中心、为谁服务作为问题思考和行动落实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体现出某种思想蕴含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自诞生那天起,坚持不懈地为全世界人民的解放而矢志奋斗,马克思指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发展承继者把处于被剥削压迫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如何解放出来作为一生冥思苦想和反复实践的课题,因为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完全同工人一样地处于资本关系的奴役下,尽管是在另一方面,在对立的一极上[3]”。“人类”的内涵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多多少少带有几层抽象的意义,自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成后抽象的“人类”变为带有具体含义的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实践。历代共产党人将传入中国后的马克思主义中体现人民观的理念铭记于内心,外化于行动,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更是在无数次重要场合和中央政治局学习中提到“人民”二字,深刻表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四、“以人民为中心”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国化

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主体论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思想价值跨越时空,智慧光芒穿透历史就是因为它立足人民,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不竭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人民群众是生产方式发展和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进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来推动历史发展,他们不仅是物质生产与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者,还是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基于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在各项实践中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衡量一个政党是无产阶级性质还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根本标准是看她为谁服务,为多数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个别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历史上一切剥削压迫的阶级一贯把压榨人民看作是一切财富与利益的机器,把人民作为其意识形态的遮光帘。无产阶级政党恰好相反,它不把人民当机器,而是把自己当工具,领导人民争取解放和谋取幸福。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这一大党根本属性的鲜明体现。

五、“以人民为中心”体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

“以人民为中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从以下两方面出发站在方法论维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所体现的哲学中国化。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聚集点。即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信奉者和实践者必须坚持政治原则,把人民作为谋划策略与制度建构的中心。这个聚集点错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未来一切发展将脱离社会主义的轨道,违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资产阶级政党同马克思主义政党聚焦点“人民”相比则倾向于资本,马克思主义政党分析观察问题时一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中国共产党胸怀大我,体恤人民,为满足人民期待的美好生活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不为一己私利、某些利益集团而丧失政治底线。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一语中的道出中共谋求的经济持续增长、政治高度民主、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良好等各个领域、各项举措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又是可行性、具体性的工作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做到三点。第一要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相信集中人民、依靠尊重人民,将人民群众作为伟大事业建设和“中国梦”实现的主体力量;二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最具话语权的发言者,各项制度最具深刻感受的体验者,社会变革最具无限创造的推动者。因此理论与制度的创新存乎人民群众中,只有深入基层,扎根群众才具有永不枯竭的源泉。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大小、是非成败的判断要以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为最高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主体基本原理,是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个基本问題,深刻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契合,这一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新成果之一,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谁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发展之需的时代强音。

[ 参 考 文 献 ]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人民出版社,1982.49.


编辑整理:法制博览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fzbl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