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26 阅读数:395
摘要:本文对近年中国学界关于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大致分为中国—东盟合作进程研究、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研究、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法律机制研究和中国—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研究四大部分。为应对当前挑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促进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海上合作基金;法律机制;海洋经济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2-0102-02
作者简介:刘志莹(199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海洋经济。
中国与东盟于20世纪90年代在涉海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合作,但海洋合作取得重大进步是从2002年至2011年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建立,海洋合作推向新高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丝路基金的设立和“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的启动,对相关研究机构提出更高要求。2015年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挂牌成立。①中国学者们对各方面进行了及时的跟踪与评估,也对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发展以及中国的应对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通过梳理近几年中国学者关于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其观点的共识与分歧,指出其研究的亮点与不足之处,以期为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一、关于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进程
中国与东盟自海上合作不断开展,双方政治互信日益加深,经贸合作不断成熟,人文交流更加频繁;另一方面,随着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的历史遗留问题更加复杂敏感。
蔡鹏鸿(2015)的研究将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2001):自启动对话关系到双方完成“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磋商,这是探索合作的阶段。第二阶段(2002-2011):2011年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建立标志着双方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进入机制内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三阶段(2012至今):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进入升级和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发展在这三个阶段内呈现出了三大走向,由次级合作向战略性合作方向发展,分散的合作领域和项目逐渐集聚,多边和双边层次的合作方式并行推进。②蔡鹏鸿的研究的贡献在于其指出涉海合作不仅使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得到充实,也使原有的海洋合作更加深化,这对于推进中国和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起到了加固作用,海洋合作已是中国—东盟合作新亮点。二、关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
2011年中国宣布将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旨在推动双方在海洋环保与科研、互联互通以及打击海上跨国犯罪等领域的合作。但是有关信息的公布相对较少,中国学界对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具体运作机制、主管部门、申报程序和管理情况展开了研究。
康霖和罗亮(2014)通过介绍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设立、提出、运作现状和前景,认为基金的设立是中国为进一步推动有效落实《宣言》,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所采取的积极举措。从基金支持的第一批18个项目来看,具有“部委申报为主,地方申報为辅”、“地域分布不同,南北各有差异”、“政府主导居多,企业参与偏少”等特点。同时,随着习主席2013年10月在印尼发表演讲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也实现转型,成为服务于建设中国—东盟海洋伙伴关系、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综合海上合作平台。③康霖和罗亮的重要贡献是使得国内外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也对以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申报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其研究并未涉及首批18个项目的具体管理和实施情况,既不能解释国内外各方的参与力度,也很难判断基金支持的带有“东盟元素”的项目是否有效地服务于中国—东盟海洋伙伴关系。三、关于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法律机制
当前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是依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范进行工作的,同时也要符合双方达成的诸多协定的明确规定和要求。
李人达和邹立刚(2015)从法律机制方面分析,指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法律机制可包括行为准则、经贸合作、海事合作、互联互通等机制的构建或完善。他们认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还面临着法律制度层面的问题。对此他们提出八大建议:一是构建有一定拘束力的《南海各方行为准则》;二是强化区域经贸合作机制;三是不断健全区域互联互通机制;四是不断完善海事争端协调解决机制;五是不断完善海事司法管辖权冲突的协调与解决机制;六是建立南海搜救合作机制;七是构建南海油污防控机制;八是加强区域综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④李人达和邹立刚的重要贡献是梳理了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国际法依据,并指出了双方丞待解决的重要法律机制不完善的关键性问题,还针对中国—东盟海洋合作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可行性建议。但是其研究重理论上的法理分析,缺乏检验可行性的案例分析。四、关于中国—东盟海洋经济
2010年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⑤由此,“陆海统筹”这一新理念首次被列入国家级发展规划。陆海经济一体化规划陆海开发利用和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陆海复合型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征,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客观要求。⑥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成绩斐然,中国连续7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⑦其中中国和东盟在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已拓展到海洋经济方面。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海洋经济已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经济体系,其仍然保持着明显高于陆地经济的增长势头快速发展。
本文对近年关于中国—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的文献进行梳理,中国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简单分类:一是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经济效益研究;二是中国—东盟在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科技、运输和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合作研究。不难发现,近年学界鲜有专门研究中国—东盟海洋经济合作情况的成果,有较少的文献对部分东盟国家的海洋经济展开研究。林香红、周通和高健(2014)指出当前印尼政府把海洋和渔业工业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提出“蓝色经济”发展战略。他们认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给予中国与印尼在海洋领域广泛的合作空间。⑧林香红、周通和高健的研究是从印尼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其重要贡献是分析了当前印尼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目标需求,指出双方在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方向,但其研究还缺乏中国同印尼海洋产业经济数据往来统计,这应当是中国与东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海洋经济研究未来的探索方向。五、结语
中国—东盟合作发展一直吸引着学者们的持续关注,在中国—东盟合作进程研究、海上合作基金研究、海洋合作法律机制研究和海洋经济合作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对于发展海洋经济,中国学者对我国海洋经济的潜力研究业已成熟,但是对于同周边地区的海洋经济往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性的研究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中心和国际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相关的统计资料有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东盟国家统计手册和东盟统计年鉴。不难看出,一方面,由于统计资料的缺乏,中国东盟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分散和部分缺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研究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国学者大量运用英语文献进行东盟研究,较少直接运用东盟各国文献,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掌握语言分布的不均衡,也阻碍了新的视角和观点的产生。因此,语言问题也是目前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研究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孙安然.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领导小组成立[N].中国海洋报,2015-8-21.
②蔡鹏鸿.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进程、动因和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5(4):15-20.
③康霖,罗亮.中國—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发展及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4(5):30-35.
④李人达,邹立刚.中国—东盟共建新海上丝绸之路法律机制研究[J].中国海商法研究,2015(1):10-12.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2011-3-16.
⑥刘明.陆海统筹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4.
⑦李克强.第十九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五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9-8.
⑧林香红,周通,高健.印度尼西亚海洋经济研究[J].海洋经济,2014(5):52.
[参考文献]
[1]孙安然.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领导小组成立[N].中国海洋报,2015-8-21.
[2]李克强.第十九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五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9-8.
[3]蔡鹏鸿.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进程、动因和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5(4):15-20.
[4]康霖,罗亮.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发展及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4(5):30-35.
[5]李人达,邹立刚.中国—东盟共建新海上丝绸之路法律机制研究[J].中国海商法研究,2015(1):10-12.
[6]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1).
[7]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
www.scsb.gov.cn/scsb/zcygh/201603/2ea660a5482c40e78365c260
698200d0.shtml.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2011-3-16.
[9]刘明.陆海统筹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4.
[10]李克强.第十九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五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9-8.
[11]林香红,周通,高健.印度尼西亚海洋经济研究[J].海洋经济,2014(5):52.
编辑整理:法制博览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fzblzz.com
上一篇:虚假自白与审讯模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