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fzbl@fzblzz.com
  • 在线编辑QQ:1541328756
法制博览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共青团山西省委

主办单位:共青团山西省委

编辑出版:《法制博览》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4379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188/D

邮发代号:22-80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fzbl@fzblzz.com

在线编辑QQ :1541328756

论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鉴赏 > 正文

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诈骗现状及防范策略

发布时间:2021-08-29 阅读数:5601

王飞+王婷婷+黄丝雨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诈骗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频频出现,危害程度大。本文通过调查关于网络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情况,包括受骗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受骗时的行为状况,受骗后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在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几种典型诈骗类型等,然后分析出典型的诈骗类型及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网络诈骗;用户画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2-0041-03

网络诈骗是一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在黑暗中成长起来的。現如今已经在高校群体中迅速蔓延。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广度、深度和频度都大于一般网民,但由于社会经验较少且处在单纯的生活环境中,对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较低,往往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通过对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上网行为、网络诈骗的类型及受骗大学生的特征等进行研究,提出防范网络诈骗的策略措施,以此降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受骗事件的发生概率,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增强防范意识。

一、大学生网络诈骗的定义及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诈骗的定义

所谓诈骗,是指运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网络诈骗则是运用网络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1]。笔者认为,大数据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采用虚拟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使受害者——大学生群体,“自愿”处置公私财物及其他有价值信息的行为。

(二)网络诈骗的特征

1.不可逆,社会危害大

根据公安部授权腾讯公司成立的“公安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犯罪防控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电信诈骗案件59万起,共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2]网络诈骗案使无数被诈骗人像徐某某一样失去生命,激化社会矛盾,酿成后患。对大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成本低,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

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网络诈骗变得成本低廉。诈骗分子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利益链条,策划出连环诈骗套路。转发领红包诈骗就是利用大多数人爱贪小便宜的弱点,造成诈骗链接在社交网络上病毒式传播,迅速波及受害者周围人群。

3.趋于精准化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对数据价值信息的提取能力增强。[3]在利益的驱使下,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窃取目标。黑客利用病毒、木马等技术手段,非法获取相关部门系统的访问权限,窃取数据后,通过大数据技术二次清洗筛选,从中提取用户隐私信息,勾勒出大学生的“用户画像[4]”,实施精准诈骗。

二、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受骗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诈骗的具体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3月做了一起关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诈骗的调查问卷。网络问卷采用随机方式发放,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7份,有效率为98.6%,其中,按性别分析,男生占比41.01%,女生占比58.99%。按年级分析,其中大一占比17.05%,大二占比17.05%,大三占比56.68%,大四占比7.37%,研究生占比1.84%。按地域分析,其中陕西省占比60.83%,湖南省占比12.44%,江苏省占比6.91%。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的特点、对网络诈骗的了解情况、常见诈骗类型和遇到网络诈骗时的心理行为等内容。最后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调查显示:68.2%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单一、社会阅历浅、容易相信他人;59.45%认为大学生接触新兴事物能力强,在科技时代生活适应快;55.76%认为大学生独立性差、好奇心强、自我识别力差;47.47%认为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生活观念容易受到冲击;42.86%认为大学生抗打击能力与自我愈合能力弱;32.72%认为大学生强烈的自我主观,有较好的认知力;15.21%认为大学生积极上进,吃苦耐劳,创新意识强(见图1)。

1.生活环境单一,社会阅历浅,容易相信他人

大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校园和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渡过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社会阅历比较浅,对诈骗手段辨识能力差,大多数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外界信息,他们获得某个信息,而这个信息一旦与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相符合,他们就会把它当作是正确的。因此,就容易相信他人的言论及看法。

2.接触新兴事物速度快,适应能力强

在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接收很多新兴事物与信息。大学生的爱好广泛以及上网时间普遍比较长,所以接收信息的范围也比较广,接触新兴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对于一些新型诈骗手段不易察觉,而是认为这是一种互联网的新兴产物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近年来,一些违法的校园贷平台伪装成正规平台实施网络诈骗,然而大学生认为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兴产物,欣然接受,顺应时代潮流,注册使用各种校园贷平台,却不知这里边充满了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圈套,一步步将大学生推向负债的深渊。

3.独立性差、好奇心强、识别力差,存在侥幸心理

现在大学生大都是95后居多,从小受教育环境影响,呈现出思想独立性差,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对一些新事物都想一探究竟,而且不愿听取别人意见,存在侥幸心理。网上有很多中奖信息,很多大学生抱着侥幸心理去尝试,结果被骗。面对繁琐复杂的信息,我们常常很容易相信自己的亲朋好友所传播或推荐的,尤其是群体中一些意见领袖推荐的,或者是经过名人传播的信息。而在这时,我们大学生的自我信息辨别能力有所减弱,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趁虚而入,冲破了辨别信息真伪的防火墙。

4.抗打击能力与自我愈合能力弱

由于生活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自我愈合能力较弱。近年来新闻频频报道的大学生被骗后自杀现象。2016年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考录取新生徐某某遭电信诈骗被骗9900元。案发后,徐某某与父亲到公安机关报案,回家途中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面对这样令人痛心的情景,我们大学生应该引以为戒,提高自身受挫能力。杜绝历史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二)当代大学生受骗时的特点

大学生在受骗前,对网络新鲜事物好奇心比较强,存在侥幸心理。根据问卷分析,58.99%的大学生在受骗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辨识能力强,能够识破诈骗分子的圈套,不会被骗。但是,在受骗时,面对诈骗分子精心策划的陷阱,由于环境的影响和诈骗分子的诱惑,使得他们的思辨能力减弱,不能够及时意识到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诈骗分子的连环诈骗手法卷入泥沼,无法自拔。

在受骗后,郁郁寡欢,自认倒霉,不愿与别人交流自己被骗过程,不主动维权。分析问卷显示有78.8%的大学生在受骗金额不多时自认倒霉,默不作声;53.92%的大学生认为太丢人,不愿告诉他人;30.88%的人认为反正被骗的也不多,没有什么大碍,根本不在乎。不难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诈骗手段存在认知盲区,在受骗后往往处于被动维权或放弃维权的状态,主动维权意识欠缺,这一现象也必然导致网络诈骗案发率居高不下,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5]

(三)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受骗类型

电信网络诈骗是新型高发网络犯罪,犯罪分子和受害人是“非接触性的”,犯罪分子之间也是“非接触性”的。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利用各种形式的诈骗套路对大学生实施诈骗。在问卷中我们按诈骗套路涉及的场景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种主要诈骗类型(见图2)。

1.网络兼职诈骗

网络兼职(“旁氏诈骗”通过互联虚假宣传快速发财致富,组织没有互联网工作经验人员,用刷网络广告、刷单等手段为噱头,收敛会费进行诈骗),这种类型的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比率高达74.65%。这说明此类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频次最高,相应的受骗概率也高。经常在QQ群和微信群出现淘宝刷单、网络小说打字,日赚300-500等信息。诈骗分子在施以小利骗取受害人信任后,再以高額返利为诱饵,诱导受害人缴纳兼职保证金并不断投入资金,诈骗得逞后,立即将受害人拉黑并消失。调查数据中有78.8%的大学生认为在受骗金额不多时自认倒霉,以后谨慎便是。诈骗分子就是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屡次得逞。

2.假冒好友

在社交平台上经常会出现好友的账号被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冒充好友,以好友的口吻说自己有困难,寻求帮助,然后让好友帮忙支付宝转账和充话费之类的骗局。虽然诈骗分子每次对每个好友的诈骗金额较少,但是由于规模经济效应,使诈骗分子可以骗取巨额钱财。据我们调查,此类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比55.3%,在大学生中的发生频次仅次于网络兼职诈骗。因此,我们要着重防范此类诈骗。

3.虚假购物、金融钓鱼网站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涌现出一批电商网站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一些不法分子制作与这些平台相似度很高假冒网站,通过短信或者社交平台把网址信息发送给受害者,受害者登陆后,利用木马程序套取账户信息,借机转走钱财。据我们调查,此类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比49.31%,这种诈骗类型虽然伪装性不强,但是攻击性很强,受害者一旦输入银行卡等账户信息,账户里的钱很快就会被转走。

4.冒充权威人士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

此类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比48.39%,是比较常见的诈骗手段。通常诈骗分子冒充学校辅导员、老师或者部门领导对学生群体进行诈骗。学生群体出于对权威人士的信任,往往不加思考辨别,就会上当受骗。徐某某事件就是诈骗分子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发放助学金被骗,由于前一天接到的教育部门电话是真的,所以当时她并没有怀疑这个电话的真伪,让不法分子轻易得逞。

三、大学生网络诈骗的防范策略

(一)增强大学生群体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

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深度用户,在互联网环境中诈骗分子作案手法变化多端,技术先进,防不胜防,大学生群体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首先,在电话或网络上出现与钱相关的信息不要理。骗子的唯一目的就是把钱骗到手,在与诈骗分子周旋的过程中,凡是提到与钱相关的话题就不要谈,应该提高警惕。其次,涉及个人信息的话题不要谈。诈骗分子通过一些话术套取你的个人信息和日常行为做“用户画像”,为以后实施精准诈骗做准备。最后,如果识别到对方是诈骗分子就不要继续交谈,利用网络的便捷性直接告诉自己的朋友防范此类诈骗账号,或者直接在平台上举报此类诈骗账号,及时防止诈骗扩张,让更多人受害。(二)从源头遏制学生信息泄露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相关个人信息在教育部门都有备案,目前一些互联网产品在注册时,会勾选一个“大学生”的标签,这样他们就可以针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营销,如果这些数据被不法分子获取,就会变成精准诈骗。所以要想杜绝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事件发生,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首先,相关教育部门要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管理好大学生的个人数据,防止黑客攻击盗取数据。

其次,提高教育机构及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职业修养,防止大学生的数据被非法买卖,形成黑色利益链条。

最后,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我国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应借鉴国外先进政策,取长补短,择其精华去之糟粕,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国家监管部门与立法部门应有的放矢,对违反法律法规,影响互联网安全,倒卖个人信息的不法之徒加以严惩,为拥有一个稳定、和谐以及安全的大数据时代打下坚实基础,让大学生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6]从源头遏止犯罪分子获取大学生的“用户画像”数据,杜绝历史悲剧的重演。

(三)加大网络诈骗防范措施宣传力度

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多学生被骗后碍于面子,并没有及时告诉自己的同学或者老师,所以不足以引起大学生的重视,起到警示提醒作用。新闻媒体上的例子又离我们太远,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通过身边的例子才能发人深省。通过调查得出,79.26%的大学生最受欢迎的宣传手段是新媒体宣传。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大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宣传提高网络诈骗防范意识和传授防范策略,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教师资源,设计趣味诈骗测试H5宣传页,在校园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宣传,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四、结论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逐渐成为必备的生活工具,是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的映射,但由于目前网络社会的治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诈骗呈现出多样化、精准化、病毒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大学生作为网民的活跃力量,而且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理性思考,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能停止探索网络诈骗的脚步,要拿起手中的利剑,与不法分子作斗争,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本文指导教师:赵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国炳.网络诈骗行为特征分析及防范[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2017,05:59-61.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腾讯2016年第二季度反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报告[EB/OL].http://www.100ec.cn/detail-6350256.html.

[3]刘怀义.大数据时代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与电信网络诈骗防范[J].时代金融,2016,32:237+239.

[4]张丽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用户画像助力精准营销研究[J].电信技术,2017,01:61-62+65.

[5]姜伟军,李蔚然.大学生电信网络安全状况调查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以15所高校大学生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6,23(06):123-128.

[6]孙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5):24+26.


编辑整理:法制博览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fzbl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