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05 阅读数:430
冀建月 管元元
摘 要: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闻舆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的不同发展和更好的融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榜样示范作用等及对学校网络监管的措施,让我们更形象,直观的体会到新闻舆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们要明白新闻媒体的职责和使命,扩大人才队伍的建设,更好的为祖国服务,更好的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新闻舆论;新兴媒体;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5-0242-01
作者简介:冀建月(1994-),女,汉族,山西寿阳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紧跟时代步伐,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兴的媒体中也有课举足轻重的地位。手新闻舆论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家庭,学校中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安康。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党的主导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党成立之前,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就建立了面向青年群众的报刊,很多报刊都实事求是,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张得到传播。抗日战争时期,党先后办了很多刊物,通讯社和电台也陆续成立,传播方式的增多,更好的推动党的中心工作的开展。如今我们党政策的发展,依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新闻报道可以纠正人民群众的错误思想,使人民群众接受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贯彻党的政策和策略,提高广大干部、党员及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积极性,增强革命队伍的凝聚力。新闻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它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直观、快捷、形象的方式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从而有效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
3.新媒体的纽带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部分党员出现了官僚主义的思想,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新闻宣传报道方面,进行通俗化改革,使新闻报道的内容从空谈中摆脱出来,以便更好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引导群众的行为,并把人民群众的来信、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工作中心,从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现代社会,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的政策可以通过上网来了解,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监督和参与,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乐趣,成为了连接人民和党和国家的纽带,可以更好的传递信息,建设和谐社会。
4.媒体中榜样示范的作用
在媒体中,越来越多的正能量充斥着整个社会,更多的网络术语也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流行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开始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模范事迹成为全民学习的榜样,通过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传播,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使人们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是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所在。
5.媒体深化思想文化的作用
我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媒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同思想实际相联系,提髙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使人民群众能自愿的参加到政治学习中,逐步提髙群众的思想觉悟。更好的传递思想文化的思想,媒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的主导作用
1.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面性
网络成为了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给学生予以教育,潜移默化的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念,学会分辨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建设文明校园,弘扬主旋律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同时,网络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的挑战,很多的正确信息和不良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大学生还很容易受到很多信息的干扰,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危害,包括现在很多的网恋,网游的沉迷,甚至还有被骗钱骗色的大学生比比皆是。
2.学校的应对对策
学校需要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积极地传播正能量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学校要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了思想文化的主流态度,用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网络知识的储备能力,掌握主流文化,建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网络环境,学会删选不良信息,加强管理和控制,使互聯网的危害将到最低。
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的正能量的发展,对于我国培育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和谐中国有很重要的意义。
[1]汪美辰.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校园舆论引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03-02.
[2]刘康.新闻记者在引导公众舆论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2015-11-08.
编辑整理:法制博览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fzblzz.com
上一篇:公共管理领域的政府社会性规制
下一篇:打破“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