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fzbl@fzblzz.com
  • 在线编辑QQ:1541328756
法制博览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共青团山西省委

主办单位:共青团山西省委

编辑出版:《法制博览》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4379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188/D

邮发代号:22-80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fzbl@fzblzz.com

在线编辑QQ :1541328756

论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鉴赏 > 正文

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引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阅读数:56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网络强国”,为我国网络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推广,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舆论呈现出参与程度较高、情绪成分偏多和参与媒体多元化等特点。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取的一部分。

加强校园网舆情“过滤”监管、增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提高师生参与度、创造有效需求等策略,旨在帮助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运用正确的网络舆论观去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6-0230-02

作者简介:申军辉(1988-),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网络强国”,为我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促进网络深度融合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为我国积极融入大数据时代、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我国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提供加速度。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生产力的先进代表,更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石。进入新时代,发达的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挑战。大学生在校园使用便捷的校园网,潜意识认为网络世界是“自由天堂”,不受任何的约束和控制。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维存在,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实特征,对症下药。在现实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学生、社会等各方应该积极联动,各种力量拧成一根绳,为创建积极、活泼、上进的校园网络舆情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实特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脑子灵活、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笔者通过了解现状,梳理其内在联系,总结出一些比较显著的特征。

(一)参与程度较高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年龄阶段,积极好动、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加上大学生活既不像高中阶段有高考压力,又不像步入社会的“上班族”有工作烦恼。相对而言,大学生活有张有弛、宽松有序,上网是每天的“必修课”,且身边的“网友”都是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当的同学。大学生这个群体不仅有较多的时间去上网,而且有共同的兴趣在一起分享身边的点点滴滴,他们具备“无所畏惧”的情感表达和“放荡不羁”的独立意识。同时,网络作为社会分工的重要产物,是日常工作、学习和交往的重要的工具,更代表着一种精神活动从社会分工中衍生出来。对于大学生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享受。正如马克思所言:“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1]大学生在网上通过态度、意见、情感情绪等的表达和交流,形成了网络舆情,一旦有热点事件,会迅速形成各种热点,网络舆情行为在高校校园获得较高的普遍参与程度。

(二)情绪成分偏多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20岁左右,理论认识较多,缺乏社会实践,加上心智发育未成熟,容易冲动、焦躁,很多地方考虑欠妥当,缺乏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甚至比较容易受到境外势力不良信息的煽动和蛊惑。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日期,涉及一些敏感问题,一些是非不分的大学生容易跟着“瞎起哄”,无意识地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将芝麻大的小事“发酵”到大街小巷都在讨论的大事。大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缺乏正确的辨别分析能力,单单被情绪“奴役”,自身行为亦出现“异化”。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对黑格尔彻底的批判所言:“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1]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影响深远的一代哲学宗师,但在是非原则性问题上,马克思没有丝毫地受情绪影响,毅然对黑格尔发起最猛烈、最彻底、最无情地批判。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情绪化成分浓烈[2],喜欢追求标新立异,喜欢制造校园舆情焦点。若不及时发现、制止,很容易通过网络传播,进而成为校园的“风暴眼”,无论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社会的评价和看法,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三)参与媒介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大学新生进入校园,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Kindle电子阅读器也是必备品。身处大数据时代,伴随着多媒体、自媒体的普及,大学生不仅充分利用軟件,诸如:微信、QQ之类的交友软件,而且添加感兴趣的公众号、下载有需要的APP移动客户端进行日常的舆情信息交流。同时,出现一种新的特点,那就是某些大学生同一个人利用网络媒介注册多个账号,用几种身份、几种角色进行交流,让人捉摸不定。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舆情传播,参与媒介多元化是其典型的时代特征。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路径

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出现的网络舆情特征,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是必然之举。加强网络舆情主导权和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牢牢掌握网络舆情领导权,提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倡导“文明上网”的行为习惯,加大正面引导宣传,形成阳光向上、奋发有为的主流舆情导向。

(一)加强校园网舆情“过滤”监管

大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最多的是校园网,且每天发表的消息都是通过校园网对外传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焦点,一般是社会热点、学校焦点和突发事件。高校管理者应该了解大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未雨绸缪,将潜在的舆情焦点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了解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病做好相应准备,这是网络舆情“过滤”监管的前提。此外,高校必须加强网络舆情“过滤”监管体系的建设,包括软、硬件。软件主要包括专业网络监管人员进行敏感词搜集和监控、熟悉网络的辅导员及时对相应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及时帮助大学生“过滤”不良思想意识,通过疏导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成长。硬件主要包括高校网络监测系统的建设,根据网络TCP/IP协议以及校园网的自身特点,设定“过滤”装置,将一些不合理、不符合社会主流的敏感词直接“过滤”,营造安全、干净的校园网络环境。

(二)增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栋梁,更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进入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进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谆谆教诲:“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充满活力、激情和创造力,扛起奋勇向前的时代大旗,理所当然。针对大学生年龄、心理等要素,通过校园网平台推送一些社会责任相关的先进事迹、优秀个人等学习资料,并组织“三下乡”、义务支教等实践活动,将责任感贯穿于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大学生网络舆情平台,引导大学生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及时转发至校园网或其他媒体,时刻传播身边的正能量。通过网络舆情教育,无形中培育和提高大学生责任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提高师生参与度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在校学生关心的教学、科研、生活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让全校师生知晓学校的发展现状、现存问题及改革方向。同时,在校师生通过校园网平台,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及建议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进一步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的提升。高校在加强网络舆情主导权的同时,应该时刻以问题为导向,及时把在校师生反馈上来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对症下药,把问题分类别、分时间、分步骤进行解决。通过鼓励师生参与性,形成有效的上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正向传播作用,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软环境”。

(四)创造有效需求

网络舆情的传播,必须依赖于网络媒介。任何媒介的产生,都是因为有响应人群的需求。需求的产生,都是某些人群对新事物的渴望的具体表现。我国现在正处于大数据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是目前阶段,以后预计会有更高级的网络形式产生,创造有效需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大学生目前人数日益增多,且处于需求旺盛的年龄阶段,对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型介质有更多的渴望和期待。尽管目前具有相当的发达程度,但笔者认为未来仍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未来的市场,会有更多的介质产生,网络舆情会更加发达。笔者用图形来表示、分析我国网络媒介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以横轴为数量,记作Q轴,代表数量指标;以竖轴为需求,记作D轴,代表需求指标;将初始需求曲线记作D1,初始数量曲线记作Q1;将D1向上平移,形成另一条需求曲线,记作D2;同理,将Q1向右平移,形成新的一条曲线,记作Q2。将D1与Q1的交点,记作A点;将D2与Q2的交点,记作B点。将OCAE所围成的面积,记作S1;将OGBF所围成的面积,记作S2。

由上表可知,S1代表我国目前大学生总量的网络媒介总需求量,S2代表我国在未来大学生总量的网络媒介总需求量。将S1减去S2,所形成的六边形CGBFEA,就是我国在国家主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网络媒介需求总量所增长的潜力。全面实现网络媒介需求,预计在我国未来的20-30年实现,也就是2040-2050年实现网络媒介的突破性发展。由上图可见,所带来的需求总量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全面加强和遵循市场导向,不断创新,推出适合大学生需求的媒体介质,并有选择性的进行适时调整,对我国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校园网络舆情“自由”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代天喜.试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陈立中,申军辉.欧美网络管理规制对中国三网融合的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编辑整理:法制博览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fzbl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