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28 阅读数:550
孟祥芬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共同体思想是非常关键的内容,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共同体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给出共同体的具体含义,但是从其理论著作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将共同体分为了三个阶段,即自然阶段、虚幻阶段和真正共同体阶段。我们知道,哲学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凝聚而成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习近平再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升华,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理念,也是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在中国的新生。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交往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A81;D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9-0244-02
一、马克思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从发展过程看,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自然阶段、虚幻阶段以及真正共同体阶段。
自然的共同体顾名思义即自然而形成的,没有人为地组织,是由于人的依赖性而形成的,是原始的共同体。人不能孤立的存在,必须借助于共同体的指导才能从事生产和进行劳动。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下,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自然阶段的共同体一直存在,尽管如此,共同体存在的形式也会因当地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种新的共同体的形式也正在形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国家不是代表着普遍的利益,而是代表着特殊的利益。分工的不同产生了阶级,同时也就产生了统治阶级的国家,但是由于每个人,每个集体的分工不同,可能会使一些人脱离集体,只为谋取个人的利益,这就使得个人的利益和共同的利益发生了矛盾,破坏了原有共同體的统一性。虚幻的共同体是独立于共同体自身而存在的,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此时,人还不能作为真正的类存在物,真正自由的是资产阶级,而非无产阶级。也就是说,虚幻的共同体是表面上的共同体,而非本质上的共同体。
马克思设想的未来是没有阶级和国家存在的,取代阶级和国家的是一个人类的联合体,也就是“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的内部,不仅实现了每个独立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且也实现了整个社会群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真正的共同体的本质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组成共同体的成员不仅能够追求利益的真正实现,而且还可以追求自我自由与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利益与共同体的利益一致,不再只是表面的统一,人们不再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人的本质由此也得到真正实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关系
(一)二者在理念上存在一致性
马克思提出,由自由发展的个体组成的人类联合体就是真正的共同体,所有的个体都能自由发展,就像马克思所提出的,在真正共同体中,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干自己想干的事,每个个体不再只拥有单一的职业和身份,而是能以各种身份处于这个联合体中。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同样也是主张世界各国全都联合起来,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之间一律平等,各国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二者的实现路径存在一致性
这两个共同体理论都是以交往实践观为基本的理论载体。通过交往实践的双重整合与建构,最终形成交往共同体,从而造就了社会的公共性以及各种公共领域。只要是在一个集体中就少不了交往,无论是早期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还是现在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想成为一个联合体就必须进行普遍交往,人的全面发展是交往实践的丰富化,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交往程度是成正比的,同样一个国家也一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很难“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打开大门,同世界各国进行外交,通过交往实践可以消除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壁垒,实现全世界的联合,实现生产和生活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三)二者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
无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还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最终目标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马克思提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人的“异化”,以生产力普遍发展为前提,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普遍的交往,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联合体,实现人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就是在对全世界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以及各种矛盾的综合考虑前提下提出的,是可以实现人类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体现了文化自信的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副美好的蓝图,是全世界实现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是一种全人类和谐的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是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在宣扬和阐释中国文化中的“和”思想,在他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也是以“和”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以追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为目标,倡导共享繁荣,共守尊严、共保安全、共掌命运的核心思想。建立在中国传统“和”文化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家的交往实践中体现了非凡的价值,不仅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二)推动实现中国特色外交强国的进程
当前人类时刻面临着多重挑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立应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封闭自守中生存与发展,开放与合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主题,中国也在同世界各国找寻利益契合点,寻求全球范围的战略合作。中国秉维护和平、寻求发展、和谐共存的外交理念,努力构建稳定和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寻求全人类的均衡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了中国外交思想的解放,当今世界全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无论何时何地中国与世界各国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都是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都占据着主导地位,都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加快发展成为共同体,必须进行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质上是对当代中国在和平外交政策上的创新与延续。
(三)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世界各国要和谐相处,不拉帮结派,在中国所构想的治理体系中各国要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霸占主权掌控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坚持无论大小、强弱国与国之间一律平等,所有方案都必须由成员国共同协商,治理所取得的成果也必须与参与者共同分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使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空前增强,完善了合作机制,从而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3]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M].云南:云南出版社,2003:17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6]《十九大报告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
编辑整理:法制博览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fzbl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