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8 阅读数:566
摘要:法律是維护正义且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的重要途径,为促使我国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必须及时培养更具先进思想的优秀人才。现就法学人才培养与法理学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进一步将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以提升。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提出了积极组建“精英团队”的战略手段,借此促进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其次,需积极重视法理学的实效性;再有,及时将法理学的内容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了实施高效“双精双动”课堂模式的理念。
关键词:法理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D90-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241-01
作者简介:尹付宝(1995-),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河南警察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基础能力,还应该准确把握学科特性,继而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需要尊重学习着的主体性,并且各环节以及各方式均需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以及逻辑性。法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应如此,必须严格按照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因此现就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概述,分别为组建精英团队、重视法理学价值、及时优化资源,还有“双精双动”的课堂形式。一、积极组建“精英团队”实施人才培养
法学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征,显而易见法学专业的学生应积极提升自己的应用技能。同时,需要具备的能力便是实务技能以及缜密的法律思维。除此之外,学生应能够借助法律及时缓解社会矛盾,甚至解决纠纷等问题。现阶段,“个人精英”的培养形式越演越烈,其对社会法律素养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然而依旧在就业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问题。经过探究可知,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受到了专业扩张的影响。其次,是由于自身的认知所导致的。综上可知,必须积极转变滞后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开展“精英团队”相关事宜。也就是说,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协作能力。学生应在小组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法律应用能力。立足于“个人精英”这一基础,继而积极组建“精英团队”。如此一来,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才能够得以提升,才能够促使法学专业的教学效率进一步加强。二、切实重视法理学的实效性
实践证明,法理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法学学科之中,其次体现在法律职业之中。就前者而言,法理学作为基础课程而存在,同时对日后的法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起到基础作用。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法学具有典型的抽象性以及基础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若要全面深入的掌握系统化的法学知识,就必须积极学习法理学,即为其打好坚实的基础。就后者而言,法学专业人员的核心素养提升离不开法理学的辅助。事实上,法律素养包含着诸多的内容,例如基础知识、专业语言、专业思维以及专业信仰与技巧。每一位律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均是对所学知识以及素养进行展示的过程,其中往往渗透着系统化的法理知识。三、及时将法理学的内容进行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现有的法理学教学内容中出现了部分与现实不相符的内容,故而必须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就其知识结构来讲。以往的法理知识讲授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被动接受为主,故而法律思维等无法及时得到培养与锻炼。因此教师应积极渗透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例如可鼓励学生及时将所学内容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呈现。这一方式可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全面的掌握法理学知识。教师可辅助学生梳理出具有层次性以及条理性、逻辑性的结构图,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梳理,剖析各法律条文间的特殊关联。其次,就教学环节的设置而言。作为基础学科,法理学知识内容可适度缓解学生学习更加晦涩难懂知识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过渡到更深层的知识学习之中。与此同时,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度增加教学难度。教学环节的设置过程中,需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层层递进的原则等。各环节的设置要有助于学生法律思维的全面发展,借此锻炼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四、实施高效的“双精双动”课堂形式
为全面落实“双精双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严格按照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首先,积极组建专业团队,鼓励学生借此练习辩论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导入环节应以简单的案例为“引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对该纠纷或者矛盾的看法。与此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全方面的剖析案件的动机以及发展轨迹等。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发言,并提出自己所持有的观点。其次,加强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以及积极性,并且借此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事实上,组建辩论赛是最有效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措施之一。该案例需具有典型性以及可辩性。学生可分为两队,同时还可进行角色互换,旨在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以及逆向思维。五、结语
如今社会中的矛盾形式越来越多样,并且纠纷不断,可见积极培养全方面的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法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加强“精英团队”目标的实施,同时还应该将教学内容及时优化,使其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参考文献]
[1]王晨.法理学教学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7).
[2]闫弘宇,尹奎杰,YAN Hongyu,等.论法理学教学内容优化的策略——基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6(5):61-66.
[3]费世军.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中法理学教学目标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7(35).法律经纬法制博览 2018年11月(中)2018年11月(中)
编辑整理:法制博览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fzblzz.com
上一篇:矫正视野下的罪犯分类
下一篇:刑事司法中电子证据取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