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1 阅读数:516
摘要: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既是推进、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需求,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就是在全民范围内建设法治观念,通过真正的法治來实现保障人权与和平秩序高度统一;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树立现代法治思维,并通过依法治国、公正司法与执法,真正使法治文化深入民心、得到公民的普遍认同,最终实现提高公民法治素养,使全体公民均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与拥护者。
关键词: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人民利益;法治观念;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130-02
作者简介:林华东(1978-),男,汉族,江苏沭阳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淮阴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法学、行政法治。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既是推进、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需求,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同时,法治文化建设也是提高全体公民法治信仰、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1]。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并将“依法治国”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故此,高效推进“依法治国”既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振兴中华的重要基础。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
法治即法律统治,其是一种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与方法。因此,学界也将法治文化视为是优于法律文化的一种更先进的治国、理政思路。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民主制国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才能真正体现:“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延伸、发展的先进形态。”关于法治文化的内涵,学界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学界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法治文化进行了定义。一是要素说:即结合法治文化的组成要素,将把其划分精神性与技术性法律文化。二是结构说:该定义主要是结合克鲁克洪的文化结构理论,从结构上将法治文化分类两大类,即显性和隐形法治文化。三是综合说:持“综合说”思想的学者提出:法治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存在相辅相成、共存共生关系,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法制文明活动的具体体现。四是精神说:持“精神说”思想的学者们是以法治文化的精神部分为基础提出:法治文化是法治精神、意识、原则及其价值追求的综合体现。
本文结合前人观点将法治文化进行了定义:广义而言,法治文化的内涵涵盖了法治精神文化与法治制度文化两方面;狭义而言,法治文的内涵就是法治精神文化。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法治文化内涵的研究,既要立足于学术研究,使之内涵尽可能的周延,同时,也要基于法治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进行拓展性研究。本文则主要以狭义的、无形的法治精神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一)传统博弈现代法治理念
受传统思维影响,我国社会法治文化相对薄弱,且传统人治文化则在深植于民众内心。我国古代法制体系主张论理法的“德主刑辅”,这也导致较多“情”的成分掺杂于“法”的执行过程中,甚至影响到了“法”的有效执行。当前,现代与传统法治理念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在“情”、“法”冲突上,即公民现代法治观念淡薄,对“情”与“法”的界限模糊,甚至出现“取舍不清”、“以情理推演法理”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民众受一些负性司法事件的影响出现了对司法期望值逐年下降的问题。(二)公民法治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我国一些民众受到传统文化、法治理念的影响,过于侧重“德主刑辅”思想,加之缺乏良好的现代法治教育、宣传,进而造成很多公民的法治意识淡薄,个别偏远山区、农村甚至出现不懂法的问题。另外,受到个别司法机构执法不严以及当前法律存在些许漏洞等问题的影响,而导致一些违法行为未能得到应有的惩罚,这也导致少数公民在面对法律时出现了心存侥幸、知法犯法的问题。(三)法治信仰难以建立
调查发现,个别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存在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现象,甚至个别工作人员还出现了利用手中权力进行谋取私利、中饱私囊的违法违纪行为。此类违法违纪行为,即损害了公民利益,还会导致我国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权威“受损”、“打折”。另外,一些执法人员还存在执法不规范、执法不公正、执法不文明的现象,或是出现了处罚失当、定性不准等问题,个别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的冤假错案等严重问题,最终造成我国司法公信力下降,为公民法治信仰的树立造成了无形的阻碍。(四)依法维权成本过高
目前,我国法律诉讼过程存在烦琐复杂、时间长、费用高的问题,进而导致一些欲维权的公民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另外,一些执法机构办事不公、工作效率低下,加之司法腐败、权力干扰等现象的发生,也导致法治信用大幅下滑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公民依法维权的成本过高,而造成一些公司在无法得到法律保护的过程中而放弃法律途径,转而通过信访等“人治”方式进行维权。(五)缺乏良好的法治舆论环境随着媒体、网络平台市场化的发展,个别媒体出现了有偿新闻、假新闻的问题,在这些“节操尽失”的媒体推动下出现了大量的法制事件报道失实现象,这对引导公民的理性思维、舆情走向等均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民众对司法公正认同感。另外,一些法律素养不高的媒体人,因缺乏专业性、自律性而制作了一些不良的、具有负性影响的法治舆论环境,进而也会对公民形成误导,甚至还会对我国法治文化的建设进程产生严重的负性影响。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一)法源于正统:坚持党的领导
十七大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十九大中则提出:“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也进一步确明:法治建设、以法治国的必须建立于党的领导之上,并将党的领导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动力。因此,我们必须依据“法源于正统”,以“依法治国”为纲要,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创建出一个繁荣、富强的法治国家[2]。(二)公正司法:提升公民法律信任感
司法形象是公众形成司法印象的重要依据;良好的司法形象也是培养、促进公民形成、树立法律信任感的重要基础。同时,司法印象也会影响到公众对法律、司法机关的认同感与信任感。一旦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司法不公问题或事件,那么公众内心深处原有的、良好的司法形象也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遭受破坏,进而造成公民对司法、法律的信任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这对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也必然会造成极大的阻碍。“司法文化是公民感受最直接、深刻的法律文化。”因此,必须通过建设良好的、优秀的司法文化,进而实现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养,才会对实现法治国家建设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三)加强宣传:培养公民法治意识
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须以培养、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为基础;同时,还要结合全社会范围内的法治宣传,提高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帮助公民确立尊重法律权威意识,使全体公民均能够明确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必要性,进而才能达到加速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效果。当全体公民日常行为均能准于法时,其法律素养也会随之提升,良好的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建立。(四)加强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欲天下之治,而不修为治之法,治不可致也。”(明·方孝孺)因此,欲全面推进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则须立足于高效的法治建设,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且须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言:“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必须坚决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坚持公正司法、公正执法,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法治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法律与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育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学习与探索,2014.
[2]阮丽铮.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J].红旗文稿,2016.
编辑整理:法制博览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fzblzz.com
上一篇:信访中涉法涉诉问题研究
下一篇:新时代反腐要用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