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4 阅读数:459
摘要:以科学的政策体系为培育发展智能制造业提供有效支撑,针对智能制造业发展特征分阶段制定相应政策,高起点构筑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抢占未来经濟和科技制高点,使我国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智能制造;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4;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297-01
作者简介:李佳薇(1980-),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政策。
一、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需求阶段性特征
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化的范式转换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应当基于智能制造的技术变革、产业演化和范式转换在产业发展各个阶段的重点任务,构筑服务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
当智能制造业处于培育期的萌芽阶段时,制定政策的重点是能够促进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且能完成优胜劣汰的选择。当智能制造业成长到技术-经济范式的构建阶段时,制定政策的重点就要向市场规模扩张方面倾斜,但同时又不能阻断技术促进政策。当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制定政策的重点就转变为促进新经济形态的更广泛渗透。二、发展智能制造业的若干政策评析(一)发展智能制造业的金融政策评析
由于智能制造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期,支持其发展的金融政策总体上相对滞后,多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且主要依赖于对传统行业的融资经验,相关配套体系仍不健全,无法满足高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二)发展智能制造业的产业规制政策评析
产业规制或因部分地方保护主义导致越位,或因体制机制改革滞后而缺位。由于市场体系不统一、地区分割和部门利益冲突,影响了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公平市场环境的形成,延缓了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而市场准入、审批程序和标准体系的不尽人意也限制了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三)发展智能制造业的区域政策评析
发展智能制造业的区域政策中,供给侧的政策过多且没有充分考虑地域的比较优势,也不够明晰,而需求侧的政策较少,同时在政策执行方面还存在程序繁琐、限制条件过多、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够等问题,致使政策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三、构建智能制造业发展政策体系的建议
发展智能制造业是关系到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首先中央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过度干预,政府的服务作用与市场的决定作用共同推动技术进步转化为产业创新,才能将智能制造业真正发展起来。其次区域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当以全国产业布局为依托,充分论证并紧密结合区域比较优势,着重培育有区域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品、建立区域性创新联盟、加强地方财税、金融、信贷等政策工具的关联性和协调性,更多关注区域投资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功能性产业政策的制定。(一)智能制造业培育期的施政要点
当智能制造业处于培育期的萌芽阶段时,首先应当通过一定的科技政策支持,建立技术领域和基础科学之间的联系,以通用的科学知识来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新兴产品的开发,加强以市场前景与技术预见为基础的任务导向型的科研支持,实现某些关键领域的突破;其次,应当改善整个社会的制度环境,降低交易成本,鼓励“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在社会层面上鼓励自由探索与多样性研究,提高经济系统内部的创新能力,增强技术研发的应用性。(二)智能制造业成长期的施政要点
当智能制造业成长到技术-经济范式的构建阶段时,政策制定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经济范式的自我强化,需要市场培育与技术促进政策并行不悖,不仅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技术的增量创新,强化新兴产业的利润诱导,也要通过市场拉动政策,以及相应的消费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市场预期,刺激市场扩张。另一方面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全面扩张,需要在完善功能性产业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规划、行业与技术标准等市场规范与规制政策等,重点关注核心技术模块的研发与推广,以实现创新和产业的集聚。(三)智能制造业成熟期的施政要点
当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之后,施政要点就是促进这一行业中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对于市场的更广泛渗透。这就需要在以产业规制来维持智能制造业主导地位的背景条件下,通过再局域化政策,鼓励智能制造企业将产业链的某部分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包括通过有关的国际贸易及投资政策等开拓国际市场。[参考文献]
[1]郑婧渊.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5).
[2]熊广勤,罗方珍.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2(2).
[3]梅兴保.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1(4).
[4]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编辑整理:法制博览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fzbl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