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fzbl@fzblzz.com
  • 在线编辑QQ:1541328756
法制博览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共青团山西省委

主办单位:共青团山西省委

编辑出版:《法制博览》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4379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188/D

邮发代号:22-80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fzbl@fzblzz.com

在线编辑QQ :1541328756

论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鉴赏 > 正文

浅析先秦儒家公私观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22 阅读数:640

崔莹莹 吕青

摘要:公”与“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由具体的身份象征到具有一定政治公共性内涵的抽象化和理念化。先秦儒家崇公抑私的公私观表达了他们当时对利益关系、道德准则和政治理念的看法,主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同时,先秦儒家的尚公思想,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公私观的理论基础,对当今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先秦儒家;公;私;公私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041-02

作者简介:崔莹莹(1994-),女,山西吕梁人,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吕青(1966-),女,浙江缙云人,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文化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是分封贵族政权瓦解和国民阶级兴起以及中央集权国家建立的过程。就儒家而言,他们的公私观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不仅反映了他们对当时领导者的不满和对社会稳定的诉求,也影响着后来几千年中国人的行为选择,甚至其对当代的人和社会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先秦儒家关于“公”与“私”的内涵(一)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先秦时期,儒家认为公最早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公一开始是一个代表君主。到了西周时期,公成了一种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最高等爵。春秋战国以后,在社会中予以普及,如县公、公民等,儿子称父亲为公,妻子称丈夫为公。而且,当指与公相关的事物和行为时,有公田、公邑、公室等说法。但是私与公式相对的,开始它也是社会身份的象征。私就是比公的身份低的人,它既可以是诸侯贵族,也可以是一般普通百姓,与公相对而言。当指私的事物和行为时,有私田、私家、私门等。总之,先秦儒家在开始时的公与私都是代表社会身份的象征或与社会身份相关的一些事物,在春秋战国之后,公与私就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含义在有具体变得更加抽象。(二)社会价值的表现

“公”与“私”在后来慢慢表现为社会存在、社会价值或道德规范,它们之间的关系被认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准则。公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公共性内涵。先秦儒家认为代表着公的社会存在必须要发挥与它相对应的社会价值,要做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君主应当要代表仁和义的大公之心。天子是绝对的公,他不仅是的君主,他也代表天下人共同的利益,同时也代表着国家的利益。无论是君主还是个人都要将自我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融为一体,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在历史的发展中,与公对立的私也具有除身份象征外的其它意义。首先,个人情感就属于私的范畴,与公义相对的私欲、私怨,与公法相对的私恩、私惠等,还有和家人的亲情都属于私的范畴。其次,凡是与公共理性与伦理道德相对的主观因素都属于私的范畴,私代表个人利益,公私观念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先秦儒家公私观的主导价值:崇公抑私(一)利益关系:重公义轻私利

先秦儒家学者的公私观与义利观是紧密联系的,义利关系本质上也就是公私关系。义是指天下、国家、群体利益,即公利;利主要是指个人利益,即私利。相对于我们每个人独立的人和自己的私利来说,集体的利益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他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要求“无见小利”,(《论语·子路》)这些话语都反映了孔子重公义轻私利的基本态度。孟子主张重义轻利,提倡以义制利,在两者不可兼得时应当舍私利而取公义。①孟子认为,如果人们只追求自己的私欲,而忘了公共的利益,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失去和谐、公平正义,从而使国家灭亡。所以,他主张我们应先国家后自己。

总之,当个人之“私利”与社会的“公利”发生冲突时,应当“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这也是儒家在利益关系上重公利轻私利的的基本价值取向。(二)道德准则:崇公善抑私恶

先秦儒家对人自私自利本性有很深的認识,肯定了人的主观情感尤其是血缘亲情,但他们依然认为私仍然是一种邪恶的存在,人要“止于至善”,崇公善抑私恶。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重视后天的学习,认为习的是“圣人之道”,目的是“止于至善”,而至善的要求就是至公。同时,他认为作为君子要克己复礼,将一种公正无私的公心置于主观情感之上。荀子所说的私欲其实也是指的人的七情六欲,所以他主张公而反对私情。同时,儒家虽然肯定了人的家族血缘亲情,但他们将家族血缘亲情作为建构社会公共伦理和培养公共理性的基础,通过个人家庭责任意识的建立进而建立起政治或社会责任意识。

可见,无论是人的本性还是血缘亲情,先秦儒家虽然肯定人之私的普遍性,但在道德伦理上仍然强调要抑制人的私欲以达到至公至善的目的,崇公善抑私恶。(三)政治理念:好国利恶私欲

先秦儒家认为公的社会存在对个人私利具有优先性,他们对人私欲的否定除了普通人还包括领导者,他们反对以个人私利损害国家公义,因为国家公义得到保障,个人私利才能实现。

在社会价值层面上,儒家对普通民众之私是持否定的态度的。孔子说“君子无仲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②,这种不顾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义而去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最终危及到国家的安全。孟子将那些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其他的人比作盗匪,他认为人的私欲和私利是应当被否定的,他主张抑制个人的私利和私欲,维护社会公义和国家利益。荀子也认为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会让推辞谦让的礼仪消失,社会秩序混乱,人与人之间只有勾心斗角,失去社会公义,最终可能会导致国家利益的损坏,威胁到国家安全。

当然先秦儒家对君王之私也是持否定的态度的。比如《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③《论语·先进》)季氏为个人私欲,聚敛人民之利,加重田赋,是不义的行为,有损社会公共性和公正性的。当然儒家也不是主张为政者应当完全弃绝私利的,比如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④(《论语·述而》)他们不反对人追求私利,但他们认为追求利益应公正、平等、合法的,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总之,在政治理念上,先秦儒家认为在追求私欲时要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维护国家利益,不能以一己之私损害国家利益。三、先秦儒家公私观的影响(一)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先秦时期儒家的公私观是崇公抑私,尽管后来的各个时期的公私观都差异,但总体上还是以“崇公抑私”作为其主导价值。比如,西汉初期,儒家代表人物贾谊认为人需要考虑他人利益,而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宋明时期,公私不仅与义利相联系,而且还同理欲相并提;明清时期,戴震则提出了以“天下人”为主要内容的“大公”思想,⑤“公”的范围有了一定的变化。先秦儒家的“重公利、公义,轻私心、私利”的公私观一直贯穿着它之后的各个时期,是封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儒家崇公抑私的价值观有利于维护诸侯族的公室权威,反对士大夫私家势力的膨胀。然而历代君主莫不是利用“天下为公”做“嫁衣”,把公权变为自己的私权,把公益变为自己的私益,从而稳固自己的政权。

儒家文化本身就是君主政治的坚定拥护者,他们倡导的无私的背后,是对于君主之私的绝对肯定,肯定人们私利的前提是肯定君主独擅天下之利的大私。先秦儒家的公私观念能够历千年而不衰,与它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解释不无关系。(二)影响了当代价值取向

先秦儒家的公私观虽然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但是它奠定了中国统公私观的基调,对我国主导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先秦儒家重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提倡仁爱精神,推崇大公无私,使人们在关心自己和家庭发展的同时,视集体、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在現代社会中,我们要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反对个人“私利”。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单个的抽象的,人只有在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当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既不能忽视个人利益,也要重视集体和国家利益。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儒家公私观中的合理成分,提升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行为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祖国的明天添砖加瓦。[注释]

①杜振吉,郭鲁兵.儒家公私观述论[J].道德与文明,2009(06).

②朱熹.四书集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4.79(《论语·里仁》).

③朱熹.四书集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4:144.

④朱熹.四书集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4:109.

⑤苑秀丽.论儒家公私观的基本特点[J].东方论坛,2016(02).[参考文献]

[1]陈武红.公私观念演变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05.

[2]黄玉顺.孔子的正义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02).

[3]钱广荣.中国早期的公私观念[J].甘肃社会科学,1996(04).

[4]刘畅.中国公私观念研究综述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5]陈永森.公私观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J].甘肃社会科学,2006(02).

[6]关晓丽,刘威.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中国公私观转型视界中的公民精神培育[J].道德与文明,2009(02).

[7]陈永良.中国社会转型期公私观念变迁的哲学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8]苑秀丽.论儒家公私观的基本特点[J].东方论坛,2016(02).


编辑整理:法制博览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fzblzz.com